引言
对于软科排名,关注国内高等教育的人并不陌生,作为国际四大榜之一的软科,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排名自然有着较高的关注度。
2022年的软科对我国高校的排名,基本上保持了往年的态势——“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对象是中国1000多所本科层次的高校,为恰当反映高校在学校性质和学校类型上的差异、确保排名的公平性,软科将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大学、7类单科性大学、2类非公办大学,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分别排名。
由于医学类高校被单独列在一个榜单上,所以我们在综合排名中是看不到医科类高校的影子的,那么,2022年的医科类高校,在软科排行榜上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这将是本文讨论的话题。
2022年软科大排名:医科类高校北京协和领衔,首都医科和南京医科进入前三
从软科2022年高校排名的结果来看,在医药类榜单中,北京协和医学院领衔众多医学类高校,在全国参考排名中也有不俗表现,高居第21位,仅仅以医学类学科就能够达到此高度,其实力可见一斑。
首都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也都表现不俗,在全国参考排名中分列47和54位,分列医药类大学第2名和第3名,也是十分抢眼。
除此之外,医药类高校还有9所高校的全国参考排名进入了前百。他们分别是: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这些医学类单科学校在医学界都赫赫有名,是医学界的翘楚。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简称首医大,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及教育部三方共建院校,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
学校入选了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校、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是京港大学联盟、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联盟创始成员。
学校校史:学校建于1960年,原名北京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首都医学院;1986年,定名为北京市重点院校;1994年,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2001年2月12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北京职工医学院并入学校。
学科建设:学校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
学校拥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三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所有医学及医学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设置的长学制专业有临床医学、儿科学和口腔医学;本科专业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以及口腔医学等24个专业;另有高职高专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技术、药学等14个专业。学校培养医学与医学相关学科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现有7个国家级和10个市级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9个国家级和6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门国家级和18门市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12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科研平台: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和6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素质教育基地等。
师资力量:学校现有7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1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6个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
写在最后
医药类高校的发展,历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想要攻克新冠,还需要各大高校在医学方面你的共努力;而各大高校也不负众望,新冠检测试纸、疫苗的出现、特效药的产生,其背后都有各大高校努力的身影。期待在各大高校和医院等相关机构的努力下,早日战胜新冠。
大家对于软科对医药类高校的总体排名,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