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研究和演讲价值“超高”!这所医科大学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我们用眼睛看到山川河流、大海星辰、宇宙万物,我们用眼睛观察世界,在探索中逐渐找到前进的方向,描绘出梦想的形状。求学中国医科大学,入目是风景秀丽的高“颜”值校园,是潜心钻“研”的创新英才,是用语“言”循循善诱的名师大家……学子们穿梭其中,循着光的方向逐梦未来,成就更好的自己。本期推送,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医科大学,去欣赏他的“yan”值所在。

“颜”值高:诗情画意,四时之景皆有韵味

春雨无声润物,春风又绿神州,开在眼前的花、长在柔条上的绿叶、雨后如洗的天空、洋溢的青春和阳光般的笑容,到处透露着勃勃生机……这便是中国医科大学春天的样子。

阳光下光点闪烁,校园里鲜花芬芳氤氲,纯白的花瓣,金色的花蕊,似未染尘世的烟云,似飘然起舞的薄纱,妆点着阑珊的春意,吸引着学子驻足欣赏。中国医大学子沉醉其中,歌酬花意,携手共赴这场春日盛宴,镌刻下独有的青春回忆。

绿意蔓延,碧空万里,北斗七星的斗柄悄然指向东南,炽热的风吹落楼顶阳光的味道,带来了夏天的入场券,中国医大校园又焕发出别样的风情与活力。和煦的日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落在宁静祥和的校园,放眼望处,处处都是明朗的绿意。

在热烈的夏天,校园各处不仅有往来于教学楼与图书馆的鲜活身影,还有随处可见,身着学士服打卡的毕业生们,他们在最生动的盛夏用照片记录下与母校永远的羁绊,然后奔赴下一场山海。毕业是夏日限定,未来是来日方长。

经过一个灿烂的夏天,饱览周遭明媚,而后,一夜雨,一阵凉,登高望远,千树尽染,秋风也如约而至,翻覆纤手,摇落满树金辉。金黄的银杏、鲜红的枫、波光粼粼的龙湖畔、暗香疏影的丁香园……中国医大学子在校园中遇见整个秋天的美好,唱响秋天的旋律。

日光开始有了柔情,风开始有了凉意,故事开始有了相遇,那是学子与中国医科大学的相遇。在喧闹的校园里,学子们寻一处静谧,用耳听鸽子扇动翅膀的声音,用手触摸古老楼宇的纹路,用心感受中国医大毫无保留的秋,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逐渐丰满羽翼,飞往更广阔的天空。

一场冬雪,落在肩头,落在中国医科大学的枝头万物,隐去了秋日的遍地金黄,送来了冬日的银装素裹,将校园安静地包裹在层层晶莹剔透中。打雪仗,堆雪人,漫天飞雪之下,看似静谧的校园之中,隐藏着中国医大学子们的欢欣雀跃。

龙湖边浸了雪的泥土,裹挟着秋日硕果的芳香。熟褐色的土中种下了无数中国医大学子的未来憧憬与纯真梦想。也许就在不远的春天,这些经过冬雪滋润丰盈的颗颗饱满的种子,就扎根在这龙湖岸边,野蛮生长,为中国医大撑起一片荫凉。

在春天看嫩芽抽枝,在夏天荷塘赏花,在秋天看枫叶飞舞,在冬天看皑皑素裹,四季皆有韵味的中国医科大学在时光流转中见证着一批又一批学子成长为“情系人民、服务人民、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仁心医者。

“研”值高:辛勤耕耘,扎根科研硕果累累

时光流转之间,变化的是季节,不变的是秀丽的风景。砥砺前行之间,变化的是与终点的距离,不变的是中国医大师生为国奉献、攻坚克难的决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尚红带领团队,经过20余年潜心研究,鉴定了2个在我国规模性传播的新型艾滋病病毒重组株;发现了艾滋病领域第一个CD4 T细胞胞内功能标志物;首次鉴定出艾滋病储存库表面标志物……在艾滋病流行病学、新型病毒重组株鉴定、疾病进展预测标志物以及病毒储存库检测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科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名誉院长陈洪铎是我国朗格汉斯细胞功能研究的奠基人。他关于皮肤朗格汉斯细胞来源、分布、功能和病理以及角质形成细胞免疫功能的系统研究结果和重大突破已获国际公认,显著推动了免疫生物学发展,为器官移植、感染性皮肤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累累硕果的取得,得益于无数中国医大人始终如一的坚持,也得益于中国医科大学强劲的学科实力和良好的科研平台建设。

经过多年发展建设,中国医科大学学科建设取得了诸多亮眼成绩,学校在6个学科门类拥有学位授予权,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7个;7个学科稳居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为全球前1‰学科;3个学科跻身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8个学科上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为科研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部分数据截至2022年9月)。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中国医科大学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建设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部委省级科技平台,承担了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百余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0余项,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履行了“建设新医学”的责任和担当,为我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言”值高:名师荟萃,谆谆教诲培养英才

群英荟萃、名师云集,中国医科大学强大的师资团队,不仅是勇闯科研“无人区”、创造硕果累累的攻坚者,还是在三尺讲台之间,用语言传递知识、用汗水浇灌医学人才的指路人。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如今的中国医科大学不仅有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坐镇,还有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名师大家汇聚于此传道授业解惑,在健康中国构建中襄助人才输送。

依托学校雄厚的实力和教师的潜心培育,中国医科大学走出了一大批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为国家医学教育事业和人民卫生健康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续写着仁心医者的故事。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职务百余位,走出了卫生行业主管部门正、副部长10位,将军4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9位。(数据截至2022年9月)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论时光如何变迁,中国医大学子对理想的追求不曾改变,对生命的重量始终敬畏。如今,在距离考研不足50日的新起点,他们依然紧盯着前方的目标,憧憬着未来的辉煌,梦想着收获理想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在医学领域持续深耕创新,致力于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前路未定,少年可期!在这个冬天,愿所有中国医大学子考出好成绩,实现深造梦想;期待更多怀着医学报国、医学强国梦的学子加入中国医科大学,在高“颜”值的校园之中,在高“言”值的引导之下,创造出自己的“研”值!

关注“中国医科大学招就处”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文章素材来源:中国医科大学官网/官微、中国医科大学校友会官微、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微、辽宁省教育厅官微、软科、最佳大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